发布时间:2024-01-16 文章来源:鸿宇科技 浏览次数:531
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,是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制造企业的设计、生产、管理、销售及服务各个环节,并能基于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用于控制、监测、检测、预测等生产经营活动,以达成缩短研发周期、增加采购实时性、提高生产效率、提升产品质量、降低能耗、提高客户满意度等目的。
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强调两个点:一是制造业的整个生命活动周期都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覆盖,既能用先进技术改造各个业务环节,又能尽可能促使全流程走向数字化;二是产业链条上的各类活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赋能决策、预测生产、创新服务。
中国作为世界工厂,制造业是经济驱动的底座。制造业针对国内市场,在拉动本国经济增长、促进本国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,是我国民生消费的底层基础。在面向全球市场上,中国也从原来的原料出口国,逐步转为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,为全球各个国家的消费品提供坚实基础。目前,中国制造业出口已连续15年全球第一,且在近10年制造业企业平均带动9900余万人的就业,约占就业人员的20%。由此可见,制造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然而,目前中国制造业也有着一些潜在的困境。例如潜在劳动的不足。据相关统计,制造业潜在劳动力市场适龄人口持续减少的现象将维持10年以上,当前制造业企业亟需转型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的窘境。
此外,制造业也面临着产业转移与回流的问题。部分产业目前正在向成本更低的国家(如越南)转移,同时发达国家(如美国与德国)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制造业回流并转型升级。这告诫着我们亟需通过降本增效、提升制造水平留住制造业。
再有,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偏向资源导向型,计算机通信相关代工属性明显,亟需通过技术应用引导我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、服务化。
综合看来,制造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我国制造业在面临内外的众多困境挑战下,必需加强降本增效、努力进行产业升级,这就是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之所以这么重要的原因。
在中国制造面临逐渐加剧的竞争环境的背景之下,国家推出了各类政策利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。其中包括国家在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定下了制造业进行转型的整体基调——以补短板、育龙头、促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主调,引导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。
同时,智能制造的框架体系从2015年提出,经历了2018、2021年两次迭代升级。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数字化建设的指南。
再有,随着云计算、AI、大数据、5G等技术的突破,以及各类工业软件、工业硬件逐步走向自主化,为制造行业的数字化、智能化铺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设。
在这样的条件下,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已涉猎信息技术,企业在政策、技术、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对数字化有了一定的认知,很多企业能够看到并认可数字化的价值,具备了转型基础。
数字化对于制造企业提供的价值,一方面是可以通过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,助力企业在产品、工艺、产线等方面的研发与验证工作更高效、更低成本的推进,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试错成本。
另外,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可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更。通过带动生产环节重构,提升生产敏捷性,企业很有机会实现从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走向大批量的个性化生产,使C2M成为可能。
再有,数字化还可以促进企业上下游信息协同性的提升、需求匹配度的升高,实现企业的采销打通,令企业的生产服务能力大大提升。
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之一,在于供需信息不对称。企业难以精确定位并向数字化服务商传递转型需求,供应商也难以直观给出效果,造成双方信息的不对称,进而造成方案选择困难。
此外,数字化转型还可能碰到企业内的问题:包括管理层不放权、IT部门缺乏业务经验、业务部门技术能力不足,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需求难梳理、难统一、难对接等问题。
再有,在技术上,数字化还易碰到生产相关数据采集应用难的问题。制造业企业数据采集管理的难点有老旧设备采集难、数据协议难统一匹配、模型开发难。
最后,数字化转型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。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挖掘企业数据价值赋能企业管理、运营、产品和服务,进而实现降本增效、拓展新的商业模式等目标。需要企业从上而下推动数字化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。